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书香润泽心灵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打造学习型的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相公街道中心幼儿园开展了“同读一本书,共筑教育梦”系列活动。

共读书目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

第一章:沟通是家园共育的基础

领读者:王兴芬

临沂市沂河新区相公街道中心幼儿园教师

共读内容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第一章的内容,本章从沟通缺位的三个误区、沟通越位的三大表现、沟通到位的三个目标来帮助我们做好家园沟通工作,希望接下来的时间您能有所收获。

沟通缺位的三个误区

(一)忽视沟通

1.有利于发挥家园共育的最大效果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各有不同的优势,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以相互替代。通过沟通,家长与教师能够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统一协调好各自的教育方法,促使家园共育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2.有助于解决幼儿成长中遇到的烦恼

教师除了反省自身外,还要与幼儿家长深度交流,根据家长提供的情况具体分析家长的教育观念、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等因素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

3.是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与宽慰

真正的家园沟通是教育观念的共识、教育责任的共同担当、教育烦恼的相互理解以及教育方法的相互配合。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认识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清晰的自我认识:自己工作做得怎么样、怎样做才是最佳、自己的能力如何等,这些都是教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其答案并非靠苦思冥想就能获得,而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得到的反馈。离开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就很难多角度地、客观准确地把握自我。

(二)过度自卑

1.拓展知识范畴,树立幼儿教育的专业自信

教师除了钻研幼儿园教育的知识外,还要关注家庭教育的科普趋势,了解幼儿经常看的读物和电视,对一些流行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做法进行分析和判断,就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他们进行对话,逐渐成为家长认可的“行家里手"。

2.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早期教育观念

现在的家长学习早教知识的热情很高,但是很多家长的教育知识并不主要来源于系统的、科学的学习,而是通过看电视和阅读书籍、报刊获得的。这种方式使得他们接触的“新观点”虽然很多,但缺乏系统的分析和内在的联系,导致他们在行动上存在盲目性。家长的早教观念也是需要引导的。而幼儿教师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幼儿教育训练,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知识,在这方面能够给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3.挖掘高学历家长的教育资源

家长,作为和孩子最亲密、最了解孩子的成人,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最有感悟和发言权。可以把他们发展成为沟通层次比较高的幼儿园的教育合作伙伴。对于幼儿园来说,这样的家长越多,越有利于家园间的对话和沟通,越有利于幼儿园全面地了解和教育幼儿。

(三)过度自信

1.克服经验优越感带来的自负心理

幼儿教师经验丰富有助于做好教育工作,丰富的经验为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积累了一个策略方法库,但是如果因此产生经验优越感则可能给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教师要努力在客观的优越中减少和避免滋生主观的优越感。

2.以平和的态度与家长沟通

教师要保持平和的态度与家长沟通,这样才能逐渐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平和的沟通过程中,教师的措辞要诚恳、礼貌、客气,用词不绝对,态度不强硬,尊重家长的成人身份与角色,这样才能与家长建立持续、频繁、充满信任感的沟通关系。

3.沟通不仅要说,更要倾听

沟通不仅要把自己认为好的观念和做法说给家长听,更要倾听家长的个性化需求。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要先充分了解和理解家长,才能为家长提供针对性比较强的指导和有益的帮助。

4.定期收集家长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教师可以定期收集家长的书面意见和建议,这有助于教师避免口头交流的惯性。书面交流可以是实名的,也可以是匿名的。把书面意见或者建议收集上来之后,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反思和调整,然后再以适当的形式反馈给家长,以提高家园沟通的深度与效率。

沟通越位的三大表现

(一)距离越位

1.人际沟通需要适宜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沟通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这样的沟通才会更加礼貌和文明,也更容易被人接受。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适宜采取46~122厘米的个人距离,以至少不让对方感觉到自己说话时的呼吸为宜。

2.与家长沟通属于公共场合中的正式沟通

与家长的沟通属于幼儿园工作内容,是公共场合中的正式沟通,如果有在场的其他人不宜知道的交流内容,可以选择人少安静的场所或者另选时间交流。

3.非言语沟通姿态要符合教师身份

幼儿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既活泼又认真、既放松又严谨的综合素质,并通过文雅的非言语沟通姿势表现出来。教师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仪表和仪态,以维护好教师形象。

(二)话题越位

1.与家长沟通的首要动机应该是成就动机

幼儿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工作顺利开展、孩子快乐发展、教师专业获得成长,所以与家长沟通的首要动机应该是成就动机。

2.注意与女性家长之间的交往与沟通

幼儿园以女性教师为主,经常到幼儿园接送孩子的家长也以妈妈和奶奶等女性家长为主,因此,幼儿园是女性之间交往与沟通的集中地带。

3.适度把握与家长从工作关系发展为朋友关系的原则

与家长发展朋友关系的基础是无功利、无取巧、无偏袒的工作关系。一心一意、公平无私地对待所有的孩子,是教师人格魅力之所在,是赢得家长信任和尊重、与家长建立真正纯洁友谊的基石。

(三)权限越位

1.与家长沟通的权限仅限于教育范围

逾越教育范围的事情均属沟通权限越位,年轻教师尤其要有这种职业敏感性,把握沟通的分寸,切忌与家长合作私事,不给其他家长、幼儿和教师留下误解的隐患,为自己营造一个简单、安心、没有纷扰的班级工作氖围。

2.成熟的为人处世之道是沟通的必修课

幼儿教师不但要学会做工作,还要学会做人处事。做人处事的经验是一本无字之书,需要教师用心去感悟。成熟的为人处世之道是人际沟通的必修课。

3.“充分利用”但不是“过度利用"家长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沟通到位的三个目标

(一)理解

1.相互理解是家园沟通的第一个目标

帮助家长逐渐理解科学的幼儿园教育,与他们在家园共育方面达成共识,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第一个目标,而且教师具有实现这一目标的优势。教师要以理解为基础开展家长工作。

2.理解偏差是站位视角差异造成的

家长主要是从个体角度看教育,教师主要是从集体角度看教育,在个体家庭范围内正确的观念和做法在幼儿园则可能是不适宜甚至不正确的,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调整看待幼儿教育的视角。

3.相互理解需要教师先接纳再引导

教师的工作不能停留在讲道理的层次,对于家长来说,不是听不懂道理而是难以接受现实。所以,教师要理解并接纳家长的这种心理状态,以宽容的态度配合家长的需求,在无损原则、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先满足家长的个性化需求。

(二)信任

1.信任需要理解,但理解不等于信任

理解并不必然产生信任。有些家长觉得别人是不可信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是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与这一类家长沟通难度比较大。还有的家长能够理解幼教工作的细致与复杂,却也不信任教师,是因为他们觉得教师年轻,工作经验不足,与这一类家长沟通难度要小一些,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园共育,他们能较快建立对教师的信任。

2.理解侧重理性沟通,信任侧重情感沟通

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家长的信任问题,既不要对自己丧失信心,也不要把它简单化了,要用自己的爱心与耐心赢得家长的信任。

3.孩子对教师的热爱情感是赢得家长信任的基础

与不信任自己的家长沟通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孩子对教师的情感是赢得家长信任的基础。作为家长,他的一切思维和情感都为孩子所系只要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喜欢教师、喜欢小朋友,家长的一切担忧都会释然;只要孩子爱教师,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情感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三)合作

1.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合作

孩子们热爱、信任父母,也更乐意接受父母的教导。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教育的功效是幼儿园教育所不可替代的。

2.每个家长的合作意识不同,教师需要因人而异

合作意味着对外在事物保持积极的关注和开放的态度。如果家长不愿意合作,教师要具体调查和分析是家长的性格问题还是观念问题,或者还有其他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与家长沟通。

3.合作是家园沟通最理想的目标

家园合作共育是最理想的状态。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塑造人的细致的、复杂的任务。”

读后感悟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则是幼儿园和家庭合作共育的桥梁。

学,然后知困;读,然后知不足。以书为友,以学增慧。让我们将阅读进行到底,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读书分享,一起思想碰撞迎接教育的挑战。

拟编:王兴芬 审核:胡晓晗 签发:司 英

相公街道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