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过程中遇到难题,家长的心态如何调整?
●●●●
在新时代的育儿环境下,育儿常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也就是认同孩子现在真实的样子。
本周推荐由日本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明桥大二所著的《塑造孩子好性格》。这本书抛弃枯燥的理论架构,用充满温柔的关怀,专门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如何培育孩子的心灵,从而帮助孩子塑造阳光、健康、良好的性格。
知心姐姐
荐书心语
Q.孩子不去学校已经3个月了。一开始,他妈妈想尽一切办法想让他去上学,但孩子反而更加胡闹,真是让人操碎了心。最近,我想也只有接受孩子现在这样子。这样下去真的好吗?
A.一开始不理解孩子的心情,强行要让孩子去学校,但是后来慢慢地理解了孩子的心情,便接受了孩子目前的状态。我觉得这样是非常好的,基本上来看,保持现状是好的。
孩子变得不想去上学时,父母的心理过程与心理学家所说的末期患者的心理过程有相通之处。指出这一点的是巨椋修,他的电影作品有《不上学的真相》《没关系》等。
第一阶段
否认
当出现无法接受的打击时,首先心里会出现否认的情绪。
第二阶段
生气
不得不承认现实的时候,接下来,会发怒或怨恨。
第三阶段
交易
然后,无可奈何的时候,与孩子进行交易。或者借助一些超自然力量。
第四阶段
抑郁
经过了以上的阶段,知道一切都没用后,便陷入整个人被无力感和悲伤占据。
第五阶段
接受
最后,得知不得不接受现实,最终心里平静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五个阶段,也有人会跳跃,或停在中间某个阶段。这些心理过程也并不只符合孩子不上学这件事,这也可以说是当人遇见某种打击时,一般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这位提问者已经到达了第五阶段了。才三个月就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真是不容易啊。
可是这五个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接受”,真的就是最后的心理状态了吗?我之前一直在纠结于这个问题。
我有一些疑问。虽然要“接受”,但心底依然会有些不甘心。心想,就这样放弃了吗?这就是最终结果了吗?
最近,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接受不是最终形态,在那之后,还有一个阶段,那才是最终阶段。就是“感谢”。
第六阶段
感谢
大家都彻底地思考孩子为什么不上学、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那首先,必定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一个人,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首先,孩子父母需要改变”,因为这样的想法而努力的实际过程中,孩子父母会感受到,孩子的痛苦,其实是他们自身的痛苦。
而当孩子父母领悟到这一点,就会迎来“感谢”这份强烈的幸福。
当然,对正挣扎于眼前的痛苦的人说要抱有感谢之心,这是不行的,靠强制手段是不能产生感谢之心的。
但是,令我大为惊讶的是,每次参加专门为不去学校的孩子们召开的家长会的时候,必定都会有一两个家长说出对自己孩子表示感谢的话语。
所以,不幸绝非是绝对的不幸,不论是什么时候,都有变成幸运的可能。
我认识好几个人,他们即使得了晚期癌症这样的不治之症,也对自己得的这个疾病抱有感谢之心,“因为得了这个病,才让我知道了一些这么重要的事情”,然后双手合十而逝去。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育儿是为我们带来幸福的事情。在育儿的过程中没有遇到麻烦的时候很快乐,而遇到麻烦的时候,反而更值得快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