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通力合作,托起心中的希望
一、教师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 老师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当我刚认识到我的前一任结对孩子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这个孩子不具有学习的能力。一年级和他交流时,他只会用他单纯的眼神望着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回应老师的问题。当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后,马上找到了这位孩子的家长,告诉他学校里发生的事,并希望家长可以给予我一些帮助。所幸的是孩子的爸爸非常关注孩子的动态,并告诉了近些年孩子的变化,以及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一些影响。所以我们老师不能凭几次与孩子的接触就随便对孩子“下定义”,深入学生家庭是做好结对的第一步。二、家长参与到家校共育中来 对于家长的筛选其实也是挺严格的,我的第一要求就是我需要的结对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以及孩子人品的培养是有强烈的需求的。但是我们学校的家长大多数还在为生活奔波,他们想为自己的孩子创造物质的条件,却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和心理需求。在上面的一点中我只提到了孩子的爸爸非常关注孩子,而没有提到孩子的妈妈,因为这是一个单亲家庭,孩子跟着爸爸,妈妈却鲜少有联系。
虽然孩子的身边只有爸爸,但是一个负责的爸爸的作用远远超过两个互相推脱责任的父母。也有些家长只想着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可以了,是的,没错,老师可以通过学校的学习传授孩子知识,甚至可以放学牺牲休息时间把孩子留下给他培优辅差,在学校尽可能地营造出一个利于孩子成长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但是老师不可能跟着孩子们回家给每一个孩子去做作业指导,也不可能替代父母的责任,替代父母的家庭陪伴。有的家长会说,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管理孩子,那么就跟着“家校共育本”坚持去做。只有家长们和我们老师的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我们离胜利的彼岸才会越来越近。教育合力,永远是合力,而不是老师单方面的力量能做到的。我和那位爸爸的结对,从一开始追着他完成家校共育本,到后面那位爸爸会主动拍照上传图片给我,从他的文字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对孩子每一点进步的欣慰,以及他对自己一些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方法的反思,点点滴滴是家长的进步,也是我们努力的见证,值得骄傲的是孩子的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成绩对比有了特别大的进步,从班级的第23名成为了班级的第3名。三、“互联网+”促家校互动快捷方便 如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家校共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微信、钉钉的家校互助信息化平台,拓展沟通交流渠道,有利于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提高教育的时效性,润物细无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家校共育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目标一致,唯有通力合作,家校共育,才能共同托起明天的孩子,托起我们的希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